波长是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。也就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,相邻两个振动位相相差2π的点之间的距离。波长λ,等于波速u,和周期T的乘积,即λ=uT。同一频率的波在不同介质中以不同速度传播,所以波长也不同。
高中物理波长公式
1、简谐振动F=-kx {F:回复力,k:比例系数,x:位移,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}
2、单摆周期T=2(l/g)1/2 {l:摆长(m),g:当地重力加速度值,成立条件:摆角100;lr}
3、受迫振动频率特点:f=f驱动力
4、发生共振条件:f驱动力=f固,A=max,共振的防止和应用
5、机械波、横波、纵波:波就是振动的传播,通过介质传播。在同种均匀介质中,振动的传播是匀速直线运动,这种运动,用波速V表征。对于匀速直线运动,波速V不变(大小不变,方向不变),所以波速V是一个不变的量。介质分子并没有随着波的传播而迁移,介质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,是热运动,其平均速度为零。
6、波速v=s/t=f=/T{波传播过程中,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,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}
7、声波的波速(在空气中)0℃332m/s;20℃:344m/s;30℃:349m/s;(声波是纵波)
8、波发生明显衍射,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。条件: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,或者相差不大
9、波的干涉条件:两列波频率相同(相差恒定、振幅相近、振动方向相同)
10、多普勒效应: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,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{相互接近,接收频率增大,反之,减小}
高中物理波长知识点
1、波长、波速和频率及其关系
(1)波长:两个相邻的且在振动过程中,对平衡位置的位移,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,叫波长。振动在一个周期里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。
(2)波速:波的传播速率,机械波的传播速率由介质决定,与波源无关。
(3)频率:波的频率始终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,与介质无关。
(4)三者关系:v=λf
2、波动图像:表示波的传播方向上,介质中的各个质点,在同一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。当波源作简谐运动时,它在介质中形成简谐波,其波动图像为正弦或余弦曲线。
由波的图像可获取的信息
①从图像可以直接读出振幅(注意单位)
②从图像可以直接读出波长(注意单位)
③可求任一点在该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(包括大小和方向)
④在波速方向已知(或已知波源方位)时,可确定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
⑤可以确定各质点振动的加速度方向(加速度总是指向平衡位置)
高中物理重点知识点
一、碰撞的定义
相对运动的物体相遇,在极短的时间内,通过相互作用,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叫做碰撞。
二、碰撞的特点
作用时间极短,相互作用的内力极大,有些碰撞尽管外力之和不为零,但一般外力(如重力、摩擦力等)相对内力(如冲力、碰撞力等)而言,可以忽略,故系统动量还是近似守恒。在剧烈碰撞有三个忽略不计,在解题中应用较多。
1、碰撞过程中受到一些微小的外力的冲量不计。
2、碰撞过程中,物体发生速度突然变化所需时间极短,这个极短时间对物体运动的全过程可忽略不计。
3、碰撞过程中,物体发生速度突变时,物体必有一小段位移,这个位移相对于物体运动全过程的位移可忽略不计。
三、碰撞的分类
1、弹性碰撞(或称完全弹性碰撞)
如果在弹性力的作用下,只产生机械能的转移,系统内无机械能的损失,称为弹性碰撞(或称完全弹性碰撞)。此类碰撞过程中,系统动量和机械能同时守恒。
2、非弹性碰撞
如果是非弹性力作用,使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,机械能有了损失,称为非弹性碰撞。此类碰撞过程中,系统动量守恒,机械能有损失,即机械能不守恒。
3、完全非弹性碰撞
如果相互作用力是完全非弹性力,则机械能向内能转化量最大,即机械能的损失最大,称为完全非弹性碰撞。碰撞物体粘合在一起,具有同一速度。此类碰撞过程中,系统动量守恒,机械能不守恒,且机械能的损失最大。